如果你有出國去過一些比較進步的國家,
例如日本~飛2個鐘頭就到了(香港不算!香港的麵包有點糟!)。
就會發現在麵包的體積與口感上與台灣一般的麵包大不相同,
當然你可以說是因為日本的原物料可能比較好的關係,
但是!真的嗎?
其實,如果你真是一位烘焙的愛好者,
不難發現,
現在市面上做麵包的材料全部都可以買到進口的舶來品。
從酵母、糖、奶油、奶粉、麵粉甚至水
(進口的礦泉水~如果你的口袋裡麥克麥克的話),
唯一的遺憾是蛋…
不過蛋的產地對麵包的影響是幾乎沒有。
過去台灣從美國進口後加工的小麥麵粉
確實是因為技術層次的問題而比較差,
例如~
1.較為潮濕。
2.雜質灰分較重。
3.粉粒較粗。
4.蛋白質含量較低。
不過這之間的差距會因台灣麵粉廠的磨粉加工技術層次而有落差,
選大廠的、貴一點的麵粉當然品質就比較好,
選便宜的麵粉來做~任你有陽光之手也做不出好吃的麵包。
因此,
我過去一直堅持使用台灣最貴的統一麵粉來做麵包,
但是最近我開始在成本容許的範圍內使用
日本進口的麵粉來製作麵包
(例如潘妮多妮、潘多柔、菠菜紅椒、法國麵包…等),
因為全球氣候暖化造成小麥歉收,
美國品質較好的小麥留著自己吃,
台灣就只能分到較差的,差也就算了!
現今的麵粉價格比起去年同期還貴了約一倍。
這麼搞下去,我不得不懷疑這中間有什麼政治陰謀?
~是鬧了次及房貸的山姆大叔想撈回來;
還是這些壟斷市場的麵粉廠想A一票?
待續待續………不要逼我!